English

品味越剧《孔乙己》

1999-02-04 来源:光明日报 廖 奔 我有话说

茅威涛主演的越剧《孔乙己》不好品。这不是那种让人看过感到很朦胧的戏,它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第一个强烈的印象自然是茅威涛扮演的孔乙己,他太茅威涛化了。他那髡额、长辫托衬下颇显苍白但生动的脸庞,那长衫裹贴中越感瘦长清癯但仍未尽失潇洒的身影,在举手投足、一吟一唱,甚至细微咳唾都活脱脱一副儒雅、酸腐、无奈、可怜、潦倒、末路,失去精神家园又无栖身之地的封建末世生殉者的读书士子形象,其神态、其声容、其动影、其情状,给人心理上的刻痕太深了,他的影子让人闭上眼睛就会楚楚浮现、久聚不散。茅威涛不再仅仅是越剧舞台上的角色,她的形象已经与人物血肉相融而迭影互见。与她过去创造的张生形象相比,孔乙己与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内里的酸腐儒雅一线相牵,区别在于外在精神张力的巨大差异:身处盛世、视功名如探囊取物的张生,与身陷末世、绝了蟾宫之望的孔乙己,是一个社会同一阶层中分处幸运与不幸两极的承载者。茅威涛果断地拉开了角色差距,于是,越剧舞台上,也是中国舞台上从此多了一个鲜活的形象,他再不能从国人的记忆里抹去,只是,茅威涛的孔乙己,较之鲁迅笔下的原型,似乎是过于清爽飘逸了。

这是一个文学含金量很高的剧目,它以鲁迅的几篇作品为基础,通过对绍兴水乡民风民俗的描绘来折射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变革及其人文环境。该剧能够将原有呈散点透视状的多部作品聚焦为全景式的统一舞台剧,其基础是鲁迅作品意象间的彼此关联与渗透,其结果则是构成此剧的复式结构:孔乙己的文化自恋,小寡妇熔铸为夏瑜又幻化成戏子,小栓吃人血馒头后浑浑噩噩地死去,咸亨酒店里昏天黑地喝酒的短衣帮与雅座客,这四条戏剧行动线,自成起迄、并行不悖又互有关联,它们架构着全剧的时空维度,把握着戏剧性的流程,控制着情感张弛的节律,同时使内容显得主题多义,主题多义带来了此剧的耐人品味,当然,也同时造成歧义理解。

既然编剧已经将散文化的鲁迅话语改造为诗化的舞台话语,这部作品就又是鲁迅作品,又不是鲁迅作品了。它利用了鲁迅作品的分散意象,但却合成了另外一种集体意象。于是,鲁迅作品留在读者记忆里的印象与观剧印象相叠加,更增加了此剧的主题多义甚至主题歧义成分,也就增加了品味时的层次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